白洋工作室 Uncategorized 花木兰、圣女贞德与川岛芳子

花木兰、圣女贞德与川岛芳子

 白洋 2020-10-23 11:04

花木兰樊梨花梁红玉穆桂英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最早出现于叙事诗《木兰辞》中:

图片


《木兰辞》最初收录于南朝陈代(陈霸先建国于557年,589年亡国于隋文帝杨坚之手)僧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智匠注曰:“木兰,不知名。” 在《木兰辞》中,只有“木兰”,并无“花木兰”。“木兰”不是名,而是鲜卑人的复姓。所谓“花木兰”,其实是后人自作主张给木兰加了一个“花”为姓氏。至于木兰的名字等详细身份信息,并无明确记载。

巧的是,据史书所载,爆发于北魏神麚二年(429己巳年)的“北魏攻柔然之战”,北魏军的行军路线与《木兰辞》提及的地名吻合,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花木兰是南北朝之北魏人

根据“可汗”二字可以断定,木兰生活于游牧民族国度,因为“可汗”一词最早出现于3世纪的鲜卑部落,被用于称呼部落酋长,早期译为“可寒”。可汗作为一国之主的称号,始于公元402年柔然首领郁久闾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丘豆伐”的意思为驾驭、开拓)。至于“天子”,则是臣民对帝王的尊称,天下之共主才能称为“天子”,否则,即使即皇帝位,也缺乏合法性,不会被正统所承认,所谓“伪皇帝”是也,比如袁世凯。当时身兼“可汗”、“天子”双重身份的人,只有鲜卑族人、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之长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图片

“八王之乱”(291年—306年)后,中原进入“五胡乱华”(304年—439年 )时期,战乱不断。“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北魏就是鲜卑族之拓跋部,柔然则是从拓跋鲜卑中分离出来的一支(传说柔然始祖名木骨闾,是拓跋部的奴隶)。“柔然”源于阿尔泰语,有“聪明、贤明”之意。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之后崛起的部落制汗国——柔然,与北魏(鲜卑族人拓跋珪建国于386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南朝(420年—589年,宋、齐、梁、陈四朝之统称)形成了长期对峙的局面。

图片

柔然的社会制度比较落后,刚刚由部落联盟进入早期奴隶制阶段。北魏则从草原游牧民族进化到了农耕文明,是一个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的封建制国家。《木兰辞》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开篇,说明曾经居无定所的鲜卑拓跋部已经安居乐业,劝课农桑,因为“男耕女织”是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

有历史爱好者断定,木兰是一位鲜卑族姑娘。因为,在鲜卑人入主中原之初,不许汉人服兵役,只准“服勤农桑,以供军国”(《魏书·列传第十六》)。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前,汉人甚至不可以当步卒,更不能当骑兵。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自己为华夏,把四方的各部落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战国之后,“北狄”泛指胡人)。北魏、柔然都是胡人政权,但是,在《木兰辞》中,鲜卑族姑娘木兰以“黄河流水”与“燕山胡骑”对比,说明北魏深受汉族文明的熏陶,自以为是“神州正统”,而视柔然为野蛮人。

图片

“对镜帖花黄”说明,木兰是一个被汉化了的鲜卑姑娘,因为花黄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流行面饰。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受到涂金佛像之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又称“额黄”。

其实,论战功,比军衔,拼职位,花木兰都算不上第一流的人物。《木兰辞》能流传至今,关键是因为木兰“替爷征”,说到底是为了一个“孝”字。

图片

孝字最早见于商代 ,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北魏作为一个胡人政权,却尊崇孔子,提倡儒学,奉行汉人最为推崇的“孝道”,说明其汉化程度已经很深。

《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拓跋焘以“天子”自居,当然要征讨四方,一统天下。但是,柔然的崛起成为北魏进取中原的后顾之忧,而北魏的强盛又是柔然南进的阻碍。因此,柔然与北魏几乎每年都要大打出手。花木兰代父从军,“万里赴戎机”,虽不是中原正宗汉人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之争,但也不仅仅是两个胡人政权的内战。

北魏本来定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拓跋珪于398戊戌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始光元年(424甲子年),拓跋焘即位不久,六万柔然骑兵攻入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杀掠吏民,抢劫财物,攻陷盛乐故都。拓跋焘陷入重围,殊死拼战,才使柔然退兵。拓跋焘崔浩等大臣的支持下,决定北征柔然,彻底摆脱北面的柔然与南朝宋(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国号”宋”,是为宋武帝;479年权臣萧道成篡宋,改国号为齐,刘宋灭亡)之两面夹击。

图片

429年四月二十九日,北魏分兵两路北伐柔然。拓跋焘领军自东道向黑山(著名古战场,现内蒙巴林右旗小罕山,和林格尔县西北),平阳王长孙翰领军自西道向大娥山(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合击柔然可汗庭(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北)。拓跋焘沿栗水(今蒙古西北翁金河)西行,在东至瀚海(今蒙古高原东北境),西至张掖水(今纳林河),北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一带大败柔然,俘虏敌军甚众。柔然大伤元气,逐渐衰落,史称北魏破柔然之战

图片

迪士尼版《花木兰》上映后,很多观众忍不住低声嘀咕:花木兰从军12年,女儿身不被人发现,怎么可能?话说,2009年赵薇主演的《花木兰》上映后,观众也是满腹狐疑。其实,早在学生时代,有些求知欲过强的孩子已经向老师提出以上问题。当然,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解答这种刁钻问题;而且,即使老师想借题发挥一下,也不是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

北魏规定,闲时耕牧,缴纳帛为赋税,战时每户起码派一名男子出征,自备武器和马匹,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是隋唐府兵制之雏形。由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女扮男装,冒充家中长子,严格讲也算是欺君之罪。

按照现代人的思维,花木兰肯定是一个相貌和身材都很差的女人,毫无女性魅力,否则无法男人堆中生活了12年,却深藏功与名。甚至赵薇当年主演《花木兰》时也这样说:“你们进电影院以后,千万不要对我要求太高,我就是演这么个相貌极丑、身材极差的女人。”

不过,这种思路在军队里行不通,并非长得丑就能瞒天过海。比如说,清朝第十代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之第十四女,长期从事特务活动,曾任伪满洲国“安国军总司令”等军职的川岛芳子,经常女扮男装,虽不是美女,但绝不至于“相貌极丑、身材极差”。

图片

川岛芳子,本名爱新觉罗·显玗,善耆为其起字“东珍”,意为东方的珍宝

1913年,显玗更名川岛芳子,随养父川岛浪速前往日本,进入松本高等女子学校接受严格的军国主义教育,并受到政治、军事、情报等多方面训练。1924年,川岛芳子川岛浪速强奸。当晚,川岛芳子在日记里写道:“于大正十三年10月6日,我永远清算了女性。”从此之后,川岛芳子的性情大变,在两种性别之间摇摆不定,有时身着帅气的军装,有时换上妖艳的旗袍,以“半雄半雌”的面目混迹于上流社会。

图片

1927年夏,川岛芳子只身返回中国,以汉名“金碧辉”行走江湖

川岛芳子的一生经历了多段复杂的感情关系。她为了套取情报,经常用美色勾引男人。然而,她曾和一位名叫“小野菊子”的日本女特工短暂组建家庭,两人更以夫妻相称。川岛芳子曾亲自把末代皇后婉容从天津劫走,一路转移到大连。后来有人猜测,川岛芳子能够成功控制婉容,全靠她的“男色”。

图片

身穿和服的川岛芳子,长相偏中性化,牙齿乱七八糟

川岛芳子是一位神秘的历史人物,身后留下很多谜团。1948年3月25日,“男装女谍”川岛芳子被以汉奸罪判处死刑,在北平第一监狱执行枪决。但是,坊间一直流传,川岛芳子贿买他人替死,所谓“李代桃僵”。而且,关于她的生日,也有几个版本。

这是流传最广的版本——1906年5月24日,爱新觉罗·显玗出生于肃亲王府邸,此前善耆已有十三个女儿,显玗排行第十四,人称“十四格格”:

图片

但是,善耆的第二十一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亦即川岛芳子的弟弟——爱新觉罗·宪东(1914.8.9—2002.3.13)却提出了另一个版本:

图片

爱新觉罗·显玗,1907年5月23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丁未四月十二日),
出生在北京市北新桥船板胡同18号。”

1912年,清朝灭亡,善耆拉拢日本势力,妄图复国,于是将年幼的显玗作为友情依据送给日本浪人川岛浪速作为养女。在信中,善耆说:“进呈玩物予君,敬请怜爱”。1932年之后,日军侵华,川岛芳子返回故国,从事间谍活动。十四格格竟认贼作父,沦为日本人的侵华利器,可叹可悲!

图片

其实,在《木兰辞》中隐藏了木兰能够“隐身”的种种线索,但很少人留意而已。

比如说,“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个“十二”只是泛指,好比宋高宗一日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十二道”相当于快递的特急件。不过,古代的户籍制度不完善,军书却“卷卷有爷名”,说明木兰的爸爸肯定上过战场,档案有所记录,很可能是著名勇士,后来解甲归田,铸剑为犁当农民了。如果木兰他爹只是一个普通农民,军方何必点名要他出征?假如是抓壮丁,充人数,不可能指名道姓,否则完不成征兵任务。

也必然是因为“虎父无犬子”,木兰耳濡目染,从小习武,而且善于骑马、射箭,她爸爸才敢让她“替爷征”。否则,把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孩子送去前线,岂不是让女儿去送人头?如果是军二代,木兰很可能承袭父荫,入伍就被授予某某职务,或者军营中多少有点人脉关系,可以疏通关系,反正从一开始就有“免查”特权。

图片

在冷兵器时代,比拼的是“人海战术”,人和马匹的数量是第一位的,何况装备都是自费购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政府只出粮草钱而已。不愁你吃垮国家,就怕你不来军营。即使没有人罩,前方战事吃紧,“可汗大点兵”,兵员多多益善。用人之际,也来不及体检了,赶快上前线(送死)吧。

再说,古代一向有全民皆兵的传统,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参军都是成群结伙,老乡带老乡。形单影只者容易被外人欺负,上战场也没人给你打掩护。木兰虽然“无长兄”,未必没有堂兄等亲友,身边即使没有数十随从,起码有几个亲友作伴,否则她的女儿身早就暴露了。

既然木兰是骑兵(另有一说,是传令兵),身穿厚实的盔甲,且马不卸鞍,人不解甲,“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谁看得出你是男是女?长官只在乎你跟不跟得上大部队!所以木兰说:“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入侵的法国民族英雄——圣女贞德(法语:Jeanne d’Arc,英语:Joan of Arc),也是女扮男装,穿戴盔甲:

图片

贞德原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百年战争”爆发。1428戊申年10月,英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为了挽救法国,贞德穿上男装,晋见法国王太子查理。1429己酉年4月27日,查理授予贞德“战争总指挥”的头衔。贞德身披白色铠甲,手持王太子赠给的宝剑,骑着白色战马,统率七千名法军,开始向奥尔良城进军;5月8日,贞德破解“奥尔良之围”。奥尔良战役的胜利一举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被动挨打的局面,英军从此节节败退。在贞德的支持下,1429年7月17日,王太子查理正式继承法国王位,史称查理七世

贞德于1430庚戌年被勃艮第公国俘虏,然后被封建主以4万法郎卖给了英格兰人。1431辛亥年5月30日,贞德在法国鲁昂(Rouen)被烧死。为避免她的骨灰被人收集,英格兰人将剩余的灰烬都扔进了塞纳河。

贞德自从离开家乡,直到她被俘虏乃至被烧死,都穿着男装,而且留短发。贞德在战场上穿的甲胄,倒是没有男装女装之分;但在军营里,她都是穿男装。女性穿着男装,在那个时代是一项大罪。圣经有训令:“妇女不可穿戴男子所穿戴的;男子也不可穿妇女的衣服,因为这种行为都是天主和你的神所憎恶的。”受英格兰当局控制的宗教裁判所据此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贞德火刑,真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贞德的生辰其实是后人根据各种资料倒推出来的。不过,白洋认为,己酉日这个八字可信。因为,日本著名历史人物坂本龙马的三姐,擅长剑术、马术、弓术,尤其擅长使用薙刀的坂本乙女,出生于1832年2月2日,八字的前三柱和上造完全相同:

图片

不过,坂本乙女贞德的身材大不相同。坂本乙女身高达174cm,是日本古代史中罕见的女“巨人”,而当时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不足150cm。至于法国人贞德,据后人推测,身高大约在158cm,属于小巧玲珑的体型。

图片

坂本乙女如果披挂上阵,谁又看得出她是个女人?

贞德的长相是一个迷,流传至今的贞德画像都是后人凭自己的想象力随意描绘。就如Francoise Meltzer所说:“对于圣女贞德的描述,显示出人类每个时代以来在性别上的成见和偏见,但这些记载却没有告诉我们圣女贞德的长相。这些记载是可以被解读的,一种关于性别的记号:每个世代以来的文化对于具有勇敢特质的人物的想像,再加上性别角色上的模糊,使得她相当难以被后人描绘。”

图片

但是,据查理七世的宫廷侍从在信中描述:(贞德)这个女孩相当漂亮,但颇有男子气质。她的声音很轻柔、很女性化,吃喝很少,喜欢马匹和盔甲,披甲时体力非常充沛,甚至可以六个昼夜连续穿戴盔甲。说明贞德绝不是男人婆之形象。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Q3MzkwMA==&mid=2649987149&idx=1&sn=03304d65b8403edb2ea6fd6270ece24f&chksm=beef850e89980c1896257e76b0627f8be524e5b7f30fb4c8373798db88e2376e18f849dc9b7b&token=2030512417&lang=zh_CN#rd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 Post

谈改运谈改运

作者: 白洋 | 发布: 2009年12月28日 |  这个社会竞争很激烈,奉行的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