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 2022-08-09 11:51 广东
1997年因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而闻名的美国华裔(祖籍江苏淮安)女作家、历史学家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13点12分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四柱八字如下:
张纯如生于1968戊申年,2004甲申年饮弹自尽,只活了36岁。很多人发感慨:“本命年难过啊!”不过,白洋认为,丁火见“猴”=流霞,张纯如命犯“流霞”,且“申”字暗藏命局之忌神,才是血光之灾的关键。
2011年5月,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耗费六年时间写成的回忆录《无法遗忘的女子——张纯如写作〈南京大屠杀〉之前后》(英文书名:The Woman Who Could Not Forget : Iris Chang Before and Beyond the Rape of Nanking- A Memoir)正式出版。书中提到了张纯如的出生过程:
“我的晨吐反应非常严重。纯如比预产期晚两周才出生,这期间我一直十分焦虑。当我最终住进普林斯顿医院产科时,阵痛已经持续了超过14个小时。纯如出生于1968年3月28日下午1点12分。我筋疲力尽,但却非常快乐。看着她的小脸儿,我对生命充满惊奇。刚出生时的纯如头发不多,脸圆滚滚红彤彤的,但在我心中,她绝对是最美丽的婴儿。
纯如出生之前,我们就给她取好了名字。英文名叫Iris,中文名叫纯如。那时候,在婴儿出生以前还不能借助简单的检测手段判断其性别,所以我们经过好几周的思考后,准备了两套方案(一个为男婴的名字,一个为女婴的名字)。我和绍进都觉得Iris是个好名字,绍进尤其如此,因为他深爱希腊神话。在希腊神话中,Iris是彩虹女神,负责传递天堂和人间的消息,每当她经过,身后便会留下一道彩虹。希腊学者因此认为,Iris和彩虹象征着天地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Iris还有“虹膜”的意思,它是眼睛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我们看见世界——不过那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Iris还有一个含义是“鸢尾花”。纯如的中文名出自我的主意。在中文里,这两个字是纯洁、天真的意思。我们当时并没料想到,纯如的名字居然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她的一生。”
张纯如之名“纯如”,典故出自《论语·八佾第三》:“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意为纯正和谐。
张纯如出生于书香门第:外祖父是国军抗日将领张铁军,后移居台湾,曾任台湾《中华日报》总主笔;父亲张绍进与母亲张盈盈都毕业于哈佛大学,张绍进是物理学博士,张盈盈是生物化学博士。
张纯如在伊利诺州的大学城长大。她本来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计算机专业,后来走上了外祖父的老路,弃理从文,1989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新闻系。她曾经在美国联合通讯社(简称美联社,英文:The Associated Press,缩写AP)和《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当记者,1991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获得了写作硕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
张纯如的祖辈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对于那段历史她略有耳闻。但她终究从小在美国的优渥环境中长大,未曾挨过社会的毒打,不懂人性的阴暗面,甚至以为老人家对战争的描述过于夸张。1994年,张纯如参观了一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展。当她看到那些惨不忍睹的照片时,整个人都惊呆了——日本兵的心肠该有多狠毒,才能干出这些灭绝人性的事情!这次触目惊心的经历,成为张纯如一生的转折点。
或许是因为遗传了父母的治学精神,回家之后,张纯如到处寻找有关日军侵华以及南京大屠杀的资料。让她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身边的美国朋友对于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张纯如在耶鲁大学神学院的图书馆找到了《魏特琳日记》,并公诸于世。
此年张纯如刚满26岁,她决心用自己的笔,还原这段历史。母亲劝张纯如:“你还是放弃吧!我怕你知道得越多,心里会承受不住的。”个性倔强的张纯如说:“我一定要把那段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让全世界都知道日军曾经对我们的同胞犯下过这些滔天大罪。”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张纯如回到祖国。在南京,她采访了上百个幸存者。每次采访结束,心地善良的张纯如都会给穷苦的采访对象留下一些钱。在工作期间,张纯如多次打电话给母亲,一边哭一边说:“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律师,这样就可以帮助这些穷苦的受害者,在国际法庭上讨回公道。”
张盈盈在回忆录中将张纯如自杀归咎于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写作《南京大屠杀》对张纯如的健康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当时给张纯如当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的中文水平一般,不能读懂中文资料,所以我要逐字逐句为她翻译。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张纯如说,“这是我真正不得不写的一本书。我写,是出自义愤。即使拿不到一分钱,我也不在乎。让世界知道1937年在南京发生了什么事,对我来讲,这才是重要的。”
在搜集相关资料时,张纯如频繁接触到“约翰·拉贝”(John Rabe)这个名字。拉贝是德国人,曾在德国西门子驻南京分公司工作,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发起并成立南京国际安全区并担任主席,保护了很多中国人,被称为“南京的辛德勒”。张纯如敏锐地意识到,拉贝是揭开南京大屠杀真相的重要突破口。奇怪的是,自从1938年拉贝回到德国后,就像销声匿迹了一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纯如终于找到了拉贝的外孙女,获得了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写的日记和拍摄的照片。1996年12月12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拉贝日记》正式公开,震惊全世界。1997年8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出版。
《拉贝日记》的面世,是张纯如继《魏特琳日记》之后的一大突破,这些珍贵的材料现在已成了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拉贝的后人一直不敢公布拉贝的日记,担心惹来麻烦。在张纯如的劝说和鼓励下,《拉贝日记》的副本一份捐给了耶鲁大学,一份捐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张纯如的推动,尘封了60年的《拉贝日记》很可能永远湮没无闻。
1997年11月,张纯如的力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英文书名:The Rape Of Nanking——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正式出版。
此书在美国引起轰动,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单上停留了10周之久,至今已经再版十余次,印刷近100万册,还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引导世人重新看待二战亚洲战场。
张纯如伉俪与希拉里合影
遗憾的是,因长期的紧绷工作,又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骚扰,张纯如心力交瘁,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己的轿车内开枪自杀。她临终前留下遗书:“我觉得被CIA或是别的什么组织盯上了……我走在街上被人跟踪,无法面对将来的痛苦与折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很钦佩张纯如的执着、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他说,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国家只知道纳粹屠杀犹太人,不知道侵华日军在二战中曾经疯狂地屠杀中国人,国际舆论只谴责纳粹在二战中的暴行,很少抨击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的暴行。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二战胜利以来的几十年光阴中,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有关日军侵华史实的宣传太少,声音太弱。而此时有这么一个柔弱女子愿意站出来,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张纯如身为第二代美国华裔,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过小日子,但是她偏要走出舒适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揭示南京大屠杀的真相,甚至豁出了自己的生命。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张纯如真猛士也,谨以此文记念张纯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