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2025年04月17日 14:59广东
《五行精纪》论“支神一字格”:
“福神多,可作两府,凶杀多,则穷夭,如曾布乙亥年,丁亥月,辛亥日,已亥时,戊寅胎,乙亥火虽自死,得已亥木自生,四亥与寅胎合,故作两府;
如萧注癸丑年,乙丑月,乙丑日,丁丑时,丙辰胎,以四柱带杀多,故换武官,止于两制而无寿。
玉霄宝鉴云:有芝兰并秀格,支神一字而干神别者是也,仍须干神和会,而福聚于支神上者为应格。”
这个出生于“癸丑年,乙丑月,乙丑日,丁丑时”的萧注(1013-1073年),是北宋官员。
据《宋史·卷三百三十四·列传第九十三》:
“萧注,字岩夫,临江新喻人(注:今江西省新余市)。磊落有大志,尤喜言兵。常言:‘四方有事,吾将兵数万,鼓行其间,战必胜,攻必取,岂不快哉!’
举进士,摄广州番禺令(注:广东番禺县令)。
……
中使按验颇有实,贬泰州团练副使(注:团练守捉使的副职,比如苏轼曾是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黄冈市武装部部长,从八品)。
淮南转运使言:‘注椎牛屠狗,招集游士,部勒为兵,教之骑射,请徙大州以縻之。’诏改镇南军节度副使(注:唐朝置镇南军,治所在洪州,即如今的江西南昌;节度副使相当于副军区书记,正八品)。
近臣有讼注广州功者,起为右监门将军、邠州都监。
熙宁初,以礼宾使(六品官)知宁州。
……
遂以注知桂州(注:今桂林市。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从五品或正五品)。
入觐,神宗问攻取之策,对曰:‘昔者臣有是言,是时溪洞之兵,一可当十;器甲坚利,亲信之人皆可指呼而使。今两者不如昔,交人生聚教训十五年矣,谓之’兵不满万’,妄也。’
既至桂,种酋皆来谒。注延访山川曲折,老幼安否,均得其欢心,故李乾德动息必知之。
然有献征南策者,辄不听。
会沈起以平蛮自任,帝使代注而罢,注归,卒于道,年六十一。
诏优录其子,赙绢三百。”
宋仁宗赵祯皇祐(1049年-1054年三月)四年(1052壬辰)四月,侬智高攻破邕州(南宁的古称),建立“大南国”。
皇祐四年五月丙寅(1052年6月21日),侬智高率军抵达广州城下,开始了起事以来最艰苦、历时最长的围城作战。
据《宋史》,“侬智高围州数月,方舟数百攻城南,势危甚。注自围中出,募海滨壮士,得二千人,乘大舶集上流,因飓风起,纵火焚贼舟,破其众。即日发县门纳援兵,民持牛酒、刍粮相继入,城中人始有生意。自是每战以胜归。”萧注凭破解广州之围的功劳“擢礼宾副使、广南驻泊都监(全称是“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
皇祐五年(1053癸巳),赵祯任命枢密院副史狄青为征南节度使,统领二十万大军,南下讨伐。“贼还据邕管,余靖患其啸诱诸洞,以属注。注挺身入蛮中,施结恩信。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以知邕州”。侬智高兵败于昆仑关之战,流亡大理。战后,论功行赏,狄青举荐萧注担任邕州知州。
宋代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又称为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亦即正国级高官。《五行精纪》说,支神一字格“福神多,可作两府”,曾布官至知枢密院事、右仆射,出将入相,是真正的“两府”之命。
但是,萧注担任过的最高官职,只不过是“右监门卫将军”(从三品)、邠州兵马都监(比如《水浒传》人物董平,原为东平府兵马都监,相当于如今的军分区司令员,师长级别)。《五行精纪》的作者廖中也觉得以萧注为“两府”之代表人物欠妥,所以加了一段话——“以四柱带杀多,故换武官,止于两制而无寿”。
熙宁六年(1073癸丑),萧注“年老归朝,卒于路上,享年六十一”。
唐宋时期,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合称“两制”,正三品。但廖中的解释很牵强,说什么“以四柱带杀多”,所以影响了命盘的档次,甚至将萧注“止于两制而无寿”的原因也归咎于八字官杀太旺。
其实,萧注这个八字是印格,喜官杀,因为金生水,官(杀)印相生。
萧注之命,身弱杀旺,但并不喜比劫,地支有四头牛,乙木无根,反为贵征。
有趣的是,萧注精通相术,看人很准。
据《宋史》,
“注有胆气,嗜杀,而能相人。
自陕西还,帝问注:‘韩绛为安抚使,施设何如?’对曰:‘庙算深远,臣不能窥。然知绛当位极将相。’帝喜曰:‘果如卿言,绛必成功。’
问王安石,曰:‘安石牛目虎顾,视物如射,意行直前,敢当天下大事。然不如绛得和气为多,惟气和能养万物尔。’
王韶为建昌参军,注曰:‘君他日类孙沔,但寿不及。’后皆如其言。”
韩绛(1012年—1088年),字子华,颍昌(今河南许昌)人。熙宁三年(1070年),韩绛拜参知政事。熙宁七年(1074年),韩绛代王安石为相。宋哲宗即位后,韩绛拜镇江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北京留守,封康国公。元祐二年(1087年),韩绛以司空、检校太尉致仕。元祐三年(1088年),韩绛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追赠太傅,谥号“献肃”,果真“位极将相”!
萧注又说,王安石“牛目虎顾,视物如射”,“然不如绛得和气为多”,意思是说,王安石晚运不佳,原因在于失人和。史实是,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至于王韶(1030年4月3日-1081年),字子纯,号敷阳子,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县)人。嘉佑二年(1057年),王韶登进士第,后来相继担任新安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等职。后因考取制科失败,转而游历陕西一带,采访西北边境的风土民情。
萧注预测王韶的命运“类孙沔”,孙沔(996年-1066年),字元规,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补赵州司理参军。因协助狄青平定侬智高有功,孙沔擢枢密副使。欧阳修曾经评价孙沔:其人磊落有智勇,但以未尝出兵,又不遇敌,故未有临阵破贼之功。然其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着于一方,至今边人思之。
王韶和孙沔相似,都是进士出身而掌握兵权,都当过“司理参军”(简称司理,掌本州讼狱勘鞫之事),官至枢密副使。元丰四年(1081年),王韶病卒,年仅51岁。而治平三年(1066丙午),孙沔改观文殿学士、徙知延州,在赴任途中去世,年七十一,王韶确实“寿不及”孙沔。
但王韶的机遇比孙沔好,王韶“有临阵破贼之功”,而孙沔“未尝出兵,又不遇敌”。熙宁元年(1068戊申),王韶上《平戎策》,提出“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方略,为宋神宗所纳,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率军击溃羌人、西夏的军队,设置熙州,主导熙河之役,收复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累进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等职。熙宁八年(1075年),王韶任枢密副使(枢密院副长官,正二品)。
出生于“猪年猪月猪日猪时”的北宋宰相曾布,死于1107丁亥年,又是一个猪年。
蹊跷的是,出生于“牛年牛月牛日牛时”的萧注,死于熙宁六年(1073癸丑),又是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