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工作室 Uncategorized 王珪VS韩缜,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北宋宰相

王珪VS韩缜,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北宋宰相

白洋2025年04月21日 11:10广东

宋代词人朱翌(1097年-1167年)在其著作《猗觉寮杂记》中记载了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北宋宰相八字:

韩庄敏与吴冲卿、王禹玉同诣天禄山人卦肆,庄敏先云己未七月初九日寅时生,禹玉午时生,天禄皆云极贵。后俱宰相。(《池北偶谈》)

翻译成白话文:韩庄敏吴冲卿王禹玉一起去命师天禄山人的卦摊算命,韩庄敏生于己未七月初九日寅时王禹玉韩庄敏同年同月同日生,时辰是午时。天禄山人说,他们仨的八字极贵。后来,吴冲卿王禹玉韩庄敏都当上了宰相。

文中提到的“韩庄敏”,指的是北宋大臣韩缜(1019年—1097年)。

图片

韩缜,字玉汝,颍昌(今河南许昌)人,谥号庄敏

韩缜是参知政事韩亿第六子,他的三哥韩绛(1012年—1088年)于熙宁七年(1074甲寅)代王安石为相。

据《宋史·卷三百一十五·列传第七十四》:
韩缜,字玉汝。登进士第,签书南京判官。……元丰五年,官制行,易太中大夫、同知枢密,进知院事。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元丰五年(1082年),韩缜担任太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宋哲宗即位后,韩缜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也。

图片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驾崩。在他驾崩前,宰相王珪请议建储之事,蔡确韩缜当时都在现场,结果议定立宋哲宗为储。原本蔡确邢恕密谋立高太后子雍王赵颢,没能成功。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垂帘听政,韩缜官拜宰相,与蔡确同秉大政。

图片

洪迈在《夷坚志》记载,韩缜爱吃驴肠,每次宴客必用驴肠这道菜。

但是,驴肠不好烹饪:煮得过久,就会太烂;火候不到,则太硬,嚼不动。

韩缜让厨师做这道菜时,先把活驴绑在柱子上,等客人们酒过三巡,再动刀割开驴肚子,取出驴肠,趁热做菜。某次宴席间,有位客人起身上厕所,从厨房旁边走过,看见几头活驴被绑在柱子上,惨遭开膛破肚,鲜血淋漓,惨叫不已。这位客人毛骨悚然,从此再也不吃驴肠了。https://wxa.wxs.qq.com/tmpl/ll/base_tmpl.html

元祐元年(1086年),韩缜罢相。《宋史》:“章数十上,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颍昌府。移永兴、河南,拜安武军节度使、知太原府,易节奉宁军。请老,为西太一宫使,以太子太保致仕。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九。赠司空,谥曰庄敏。”

邵雍之子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说:韩缜有心术,章惇很怕他。韩缜刚被贬时,“罢为观文殿大学士”(从二品),这是一个优待旧相的安排,因为章惇担心韩缜反戈一击,不敢太过分。

至于“王禹玉”,就是王珪(1019年—1085年),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人。

据《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王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人,后徙舒。”北宋天禧三年(1019己未),王珪出生于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

图片

庆历二年(1042壬午)三月二十二日,王珪高中进士甲科第二名(榜眼)。

熙宁三年(1070庚戌)十二月,王珪拜参知政事。

注: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乾德二年(964年)设“参知政事”(简称“参政”)为副相。开宝六年(973年),参知政事始得与宰相于政事堂同议政事,职权、礼遇大致等于宰相。宰相出缺时,参知政事代行宰相职务。至宋仁宗宋神宗时期,参知政事的职权和礼遇达到巅峰,甚至在很多特殊时期,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罢相,王珪进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吴充因病罢相,王珪为独相。

注:北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政事,知枢密院事(或枢密使)主军事,称为“二府”或“两地”。宋太祖为了削弱相权,旨令同平章事只管行政,其衙门中书门下称为政事堂,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据《宋史》:“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图片

不过,据《宋史·职官志一》:“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无常员”。这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一定是实职,可能只是虚衔,只为了保留正国级待遇。比如北宋名将狄青被免去枢密使之职后,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据《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
https://wxa.wxs.qq.com/tmpl/ll/base_tmpl.html

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1080年~1082年)改革职官制度,史称“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为首相;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事,为次相。元丰五年(1082壬戌)四月,王珪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王珪的官运极顺,但他毫无主见、唯皇帝旨意是从,《宋史》对他的评价很低:“以文学进,流辈咸共推许。其文闳侈瑰丽,自成一家,朝廷大典策,多出其手,词林称之。然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无所建明,率道谀将顺。当时目为‘三旨相公’,以其上殿进呈,云‘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云‘已得圣旨’也。”

图片

吴冲卿,乃北宋官员吴充(1021年12月18日卯时-1080年4月15日),字冲卿

据《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与兄皆高第。”吴充是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景祐五年(1038戊寅),年仅十七岁的吴充考中进士

图片

吴充王安石是亲家,但老吴反对老王变法。据《宋史》:“虽与安石连姻,而心不善其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宋神宗觉得吴充立场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想让他接老王的班。熙宁九年(1076丙辰),王安石罢相,吴充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王珪同时为相。

图片

传说,宋仁宗赵祯的皇后曹氏曾梦见神仙跟她说:“太平宰相项安节。”宋神宗赵顼听说后,遍访群臣,找不到人。

项(xiàng),本义指颈的后部,泛指脖子;亦作姓氏。

后来,脖子上长了个瘰疖的吴充当了宰相。某天站立朝班时,吴充脖子上的瘤子肿得如拳头大小,皇帝恍然大悟:“这真是‘项安节’呀。”

https://mp.weixin.qq.com/s/rCGkeAe2X9o8me6_BGl-GQ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 Post